形意拳是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武术,是武术遗产中的瑰宝。在中华武术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形意拳与太极拳、八卦掌、少林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拳,为中国的三大内家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之一。形意拳尊宋朝岳武穆王——岳飞为始祖。形意拳起始于宋代,完善于明清,盛行于民国。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
近百年来,形意拳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拳法内容越来越丰富,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实践体系。形意拳基本拳法以三体式、五行拳、十二形拳为主,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安身炮,器械练习以刀、枪、剑、棍等为主。
形意拳的科学原理体现了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形意拳汲取了易经学与气功学的精华,以“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形意拳内外兼修,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它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造福人类为宗旨。形意拳健身与技击并重,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祛病延年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形意拳动作简单、易学、适用,具有很强的技击性,其神奇的攻防效果,历来被许多武术家所推崇。
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意拳前辈为中国军队训练“大刀队”与日寇拼杀,为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抗击日寇的侵略做出了积极贡献。历史上形意拳诸多武术前辈孙禄堂、韩幕侠、朱国福、王效荣等人曾凭着精湛的技艺,多次击败外国武士,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谱写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歌。这些壮举大大提高了形意拳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意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归为传统拳第一类之首,已被国家确定为全民健身项目。现在,全国各省、市都有很多形意拳爱好者习练形意拳。此外,形意拳不仅流行于国内,而且还远传海外。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也有不少形意拳爱好者进行习练,形意拳为促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文化交往做出了贡献。
形意拳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动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刚可柔,不分男女老幼,不同体质的人,有无基本功都可从事锻炼,无跳跃腾翻踢腿之险,非常合适作为全民健身项目。
形意拳的传承方法:以师带徒,办培训班等多种方法,以口传心授,动作示范为基本方法,可单个传授,也可集体传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灌云县形意拳的传承已一百多年,1908年灌云县伊山镇人马继福先生做生意来往于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在河北遇李存义先生,随李先生学形意拳,后将技艺传子马丙启,马丙启又传子马世峰、马士超、马 强等。1986年马士超、马世峰、马 强,又到河北深州市拜形意大师宋广印先生为师,系统学习形意拳、械,在灌云广泛传授,使中华传统武术形意拳进入校园,目前在灌云县习练形意拳者约1000多人。
但是,随着老一辈形意大师的离去,很多珍贵的武术技艺也随之而去,传统武术有后继乏人的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习练形意拳的人群中多为青壮年,而他们多忙于事业、忙于家庭,绝大多数为利用业余时间锻炼的爱好者,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和习练,能全面系统传承形意拳理论、技法、功法的人较少;
2、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很多家长、青少年受到外来文化中的跆拳道、泰拳、柔道、瑜伽等影响,更趋向于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忽视了对中华武术的传承;
3、由于传统武术是非奥项目,不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性重大比赛,因此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使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由于传统武术强调对基本功的练习,习练枯燥,因此相当一部分人在习练过程中觉得单调,丧失了对传统武术的习练兴趣,缺乏持之以恒、坚持钻研和习练的决心。
总之,对形意拳的保护与传承已经迫在眉睫,为了将形意拳这一瑰宝有效的加以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对形意拳这一古老的拳种加以保护,而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形意拳已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灌云县形意拳协会应当承担起在我市乃至我省范围内的申遗工作。
灌云县形意拳协会成立于2006年,由灌云县体育局批准,在县民政局登记注册,现有会员100多人,主要开展以师带徒、办培训班和形意进校园活动。使形意拳的传承达到灌云有史以来的新高潮。灌云县形意拳协会承担起了在我市乃至我省范围内的申遗工作。目前,形意拳已经列入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遗工作已获得初步成果,但今后的路还很长,要将申遗事业走下去,继续申报省级非遗的申报工作,应注重做好一下工作:
1、继续维护好协会设立《中华形意拳网站》(域名:www.chinaxingyiquan.com)。灌云县形意拳协会利用网络平台,申请建立了“中华形意拳网站”,安排专门人员定期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和维护,使灌云县的形意拳,与其他省、市形意拳爱好者进行论坛联系、交流,为宣传我县形意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网站要进一步加强维护,适时的把全国乃至世界的形意拳新动向告知协会会员,也把协会的主要工作在网站上推出,使外界进一步了解灌云形意拳。
2、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争取政府足够的重视。灌云县形意拳发展在的过程中,灌云县人民政府对其发展比较重视,2009年,灌云县副县长钟玲对灌云武术事业的发展作了重要的批示,并为灌云县形意拳协会揭牌,2010年,灌云县人民政府又拨款15万元用于江苏省传统武术比赛费用, 2011年县政府出资6万元举办连云港市传统武术比赛,2011年灌云县形意拳正式列入灌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被列入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政府重视,申遗工作才能有序进行。
3、加强资金投入。以经济基础作后盾,争取政府部门每年5-10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大协会自筹资金的力度,力争每年筹集社会捐助20万元。
4、抓紧撰写相关书籍的工作。灌云县形意拳协会会长马士超总结多年习练形意拳经验,吸取百家之长,历经三年收集准备相关文本、图片、视频资料,撰写《中华形意拳学》拳谱一书,并制作配套光碟。目前该书已全部定稿,有望年内正式出版发行,这将对形意拳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5、继续组织相关教学活动。灌云县形意拳协会在加强自身会员素质提高的同时,开展武术进校园教学活动。2008年,灌云县穆圩中学、灌云县双语学校等学校专门聘请形意拳协会教练进入校园传授中华传统武术形意拳,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灌云县双语学校的学生多次在省、市、县相关活动中集中表演展示了形意拳,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6、进一步壮大习练形意拳队伍。积极参加省、市各类武术比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组织免费培训,为形意拳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这项工作要进一步踏实的进行,只有解决了传承的问题,非遗工作才更有价值。
7、继续加强宣传。利用新媒体、新载体等不同媒体,加大对灌云形意拳的宣传,使形意拳广为人知,让人们有一个知晓、熟悉、喜爱、习练的过程。
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灌云县形意拳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灌云县形意拳协会
二〇一五年一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