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话养生
大暑节气的由来
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我们知道,在高气压系统控制下,高压产生的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使天空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烈。在7月底到8月初,正是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的活跃期,它时常盘踞在我国东部地区,强盛的时候,可西进控制到我国西南地区东部,如四川东部、重庆等地。同样,在夏季,我国大陆许多地区常常受大陆高压控制,同样是下沉增温,晴空少云,滚热的地面,烘烤着大气,使气温居高不下。可见高压系统是高温天气产生的基本条件,高压的维持意味着高温天气的持续。一般来说,在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气象上称为“炎热日”),中暑的人明显增多。而当日最高气温达37℃以上时(气象上称为“酷热日”),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又大,更令人感到闷热难当。长江沿岸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和重庆,每年的“炎热日”平均达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其实,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很多,如安庆、九江、万县等,其中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炎热日”都在40天以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因此,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在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苏、浙一带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如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大暑节气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期,此时节大家一定要多多了解养生之道、强身健体。
静心养生防“情绪中暑”
炎炎夏日给忙碌的现代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不适的困扰,情绪的困扰也日益明显。“夏季情感障碍症”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中暑”。
中医有“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即人体的精神心理、心态情绪会随着自然和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变化,气候变化会引起生理和精神情绪的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异常行为。这是“情绪中暑”所引起的。现代医学生理学也认为:人的神经细胞对夏日的气温、气压、湿度和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高温的气候会影响人体下血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发泌的激素分泌,于是产生一系列类似“中暑”的多种症状。“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的危害甚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所以,人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来防止“情绪中暑”的发生:
第一,要“静心”养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我们越要心静,尽量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感到心烦意乱时可以想想一片绿林、一片蓝天等,平静一下心情。
第二,要保证睡眠。情绪与睡眠亦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心情会变得急躁。经常作息颠倒或长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绪也不稳定。因为夜间11点至凌晨1点是脏腑气血回流的时间,此时,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储存精气(能量),如果不睡,能量无法被贮藏,就会肝盛阴虚,阴阳失和。
第三,要调剂好饮食。日常膳食应尽量减少进食油腻食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仅能防暑,还能增进食欲。注意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多进食“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等。
第四,要注意养气。日常生活应保持不急不缓、心平气和的状态。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要保持不急不缓的动作,让呼吸均匀有序,“气”自然就会“和”。“气”顺了,转化为足够的能量,身心舒展放松,“心”自然就平静了。
夏季运动之“七大注意”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根据节气调整养生方法的传统,所以天热以后通过运动进行健康保健要特别注意顺应气候要求。夏季进行运动时一定要注意:
1.穿着棉质服装
浅颜色的衣服可以减少热量的吸收,穿起来比较凉快;深颜色的衣服会吸收更多的热能,穿起来比较闷热。棉织品透热、吸汗优于化纤制品。所以,夏季运动着装以浅颜色棉织品为最好,款式越宽松,散热性能就越好,颜色越浅越不容易吸热。
2.晨练不宜过早
夏天天亮比较早,很多有晨练习惯的人都是天一亮就出门运动。但晨练不宜太早,以免影响正常睡眠。
3.避免阳光直射
夏季每天上午11时到下午4时是紫外线、红外线最强的时候。过强的紫外线可造成皮肤和眼睛的损伤,并可致皮肤癌。而长时间照射红外线,可使颅内温度上升,脑膜出现炎症,发生日射病。因此应尽量避免在阳光最强的时候在室外运动,更不可光着上身运动。
4.控制运动强度
夏季人体能量消耗很大,运动时更要控制好强度。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到阴凉通风处坐下,喝些凉盐开水,呼吸新鲜空气,在头额部或腋下等处进行冷敷。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服用人丹、十滴水等祛暑药物。如经过处理仍不见好转,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5.及时适量补水
夏季运动出汗多,盐分丧失量大,容易使细胞渗透压降低,导致钠代谢失调,发生抽筋等现象。所以,夏季运动及时补充水分非常重要。补水方法最好是少量多次,运动中每10到15分钟饮水150到200毫升。但不要喝过甜的饮料,以避免增加胃的负担。运动后也应及时补充水分,但不要一次喝得太多,狂饮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6.别用冷饮降温
有的人运动后习惯吃冷饮。事实上,在身体温度很高的情况下吃冷饮会伤害肠胃。这是因为运动时大量血液涌向肌肉和体表,而消化系统则处于相对贫血状态,这时进食大量冷饮不仅会降低胃的温度,还会冲淡胃液,使胃的生理机能受损,轻者会引起消化不良、呕吐、腹泻、腹痛等急性胃肠炎,重者还可能为以后患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埋下祸根。运动后温稀盐水是最好的饮料。
7.不要立即冲凉
人体充分运动后会大汗淋漓,全身的毛孔都打开了。如果这时突然用冷水浇身,会引起感冒、发烧。且冲凉并不能帮助肌肉放松,反而会使肌肉更加紧张。正确的方法是等身上的汗都干了,再用温水冲澡,水温应高于体温1~2℃。
夏季畅饮啤酒五“不宜”
炎炎夏日,啤酒特别受人欢迎,被不少人当做消暑的必备饮品。啤酒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且能开胃健脾、解暑消热,的确适于夏季饮用。但滥喝啤酒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觑,饮用时注意相关“不宜事项”,才能有益身心。
不宜拿啤酒解渴
啤酒被不少人视为解渴、止汗的清凉饮料。但事实上喝啤酒,可能反而让口渴、出汗更厉害。据健康863网的保健专家介绍,啤酒在饮用时有清凉舒适感,但当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刺激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使心跳加快、血管扩张、体表散热增加,从而增加水分蒸发,引起口干。
同时,酒精还会刺激肾脏,加速代谢和排尿,使身体流失水分。此外,酒精溶于血液后,会使血液的粘稠度增加,迫使血管里的血液必须从血管外组织吸收水分,以稀释血液,这也会引起口干。建议个人在饮用啤酒后,喝大量的白开水和淡茶水,以及时补充体内水分。
不宜搭配烧烤食物
很多人都喜欢在夏夜边喝啤酒边吃烧烤,这种广受欢迎的饮食搭配却很可能诱发痛风甚至癌病。专家提醒,烧烤食品大多为海鲜、动物内脏以及肉类,它们和啤酒一样,同属高嘌呤食物,而嘌呤代谢异常是诱发痛风的重要因素,如果同时进食烧烤和啤酒,将使患痛风的风险大增。
此外,在烧烤过程中,不但会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质,而且肉类中的核酸经过加热分解会产生基因突变,产生致癌物。而饮酒会使消化道血管扩张,并溶解消化道黏膜表面的黏液蛋白,使这些致癌物质极易被人体吸收,加大致癌风险。因此喝啤酒时应尽量避免吃烧烤,如果实在想吃,可同时吃一些绿叶蔬菜,降低副作用。
酒温不宜过低
烈日炎炎,喝冰镇啤酒让人感觉无比舒爽,但温度过低的啤酒不仅影响口感,还可能诱发多种疾病。专家表示,即使是存放在冰箱里的啤酒也应控制在5-10摄氏度,因为啤酒所含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高低而变化,啤酒各种成分在这一温度区间协调平衡,能形成最佳口味,温度过低不仅不好喝,而且会使酒液中的蛋白质发生分解、游离,营养成分受到破坏。
更重要的是,酒温过低会导致饮酒者胃肠道的温度急速下降,血流量减少,影响消化功能,严重时可引发痉挛性腹痛、腹泻等肠胃疾病,并可引起十二指肠内压升高,进而导致胰管内压升高,激发胰腺分泌,诱发急性胰腺炎。
饮用不宜过量
啤酒的酒精含量不高,所以不少人在夏天开怀畅饮,甚至将其当作消暑饮料饮用。但事实上无限制地饮用啤酒,同样有损人体。专家指出,个人大量饮用啤酒,喝下去的大量水分会很快排出,但酒精却会被吸收,如果整个夏季都过量饮用啤酒,将极大增加肝脏、肾脏和心脏的负担,对这些身体的重要器官造成伤害。
同时,因为酿造啤酒的大麦芽汁中含有草酸、乌核苷酸,它们相互作用,能使人体中的尿酸量增加,促使结石形成。此外,由于啤酒营养丰富、热能较大,所含营养成分又易被人体吸收,大量饮用会造成体内脂肪堆积,因此不宜多饮。专家建议个人每天饮用量不超过1000毫升。
胖子不宜喝生啤
啤酒有生啤、熟啤之分。生啤一般没有经过退化杀菌,气味和口感都要好于熟啤,且保留了酶的活性,有利于大分子物质分解,因此含有更丰富的氨基酸和可溶蛋白,因此往往比熟啤更受欢迎,但需注意胖人并不适合喝生啤。
专家提醒,由于生啤所含的酵母菌在进入人体后仍能存活,可促进人体中的胃液分泌,并增强人的食欲,因而喝生啤酒易使人发胖,胖人饮用更会越喝越胖。胖人和减肥的人更适宜饮用熟啤,因为熟啤经过巴氏杀菌,酒里的酵母菌已被高温杀死,不会继续发酵,致胖可能性相对较小。
大暑8种排毒下火食品
七月来了,天气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暑伏。火辣辣的太阳不仅会让你“精神不振”,连食欲都会“一落千丈”。冰水解渴但容易伤胃,雪糕凉快热量却不小……那么,有没有既营养又解暑的食物呢?当然有!以下8种食物,大家就不妨多吃。
最佳调味品——醋
醋在烹调中必不可少,夏季菜中放醋更是有益。夏天细菌繁殖活跃、肠道传染病增加,此时,醋能对各种病菌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最佳蔬菜——苦味菜
俗话说:天热食“苦”,胜似进补。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苦味素、生物碱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祛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功效。
最佳肉食——鸭肉
鸭肉味甘、咸、性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特别适合体内有热的人食用,如低烧、虚弱、食少、大便干燥等病症。
最佳饮料——热茶
茶叶中富含钾元素,既解渴又解乏。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喝绿茶还可以减少1/3因日晒导致的皮肤晒伤、松弛和粗糙。据英国专家的试验表明,热茶的降温能力大大超过冷饮制品,乃是消暑饮品中的佼佼者。
最佳水果——西瓜
西瓜味甘甜、性寒,民间又叫“寒瓜”,是瓜类中清暑解渴的首选。民间有“每天半个瓜,酷暑能算啥”的说法。夏天出现中暑、发热、心烦、口渴或其他急性热病时,均宜用西瓜进行辅助治疗。
最佳粥——绿豆粥
夏天多吃粥类食品,是我国传统的保健方法,对身体大有好处。喝粥最好喝绿豆粥,绿豆性凉,有清热解暑的功效。用于防暑的粥还有荷叶粥、鲜藕粥、生芦根粥等。
最佳抗疲劳食物——果蔬汁
夏天四肢倦怠时,多喝些果蔬汁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新鲜果蔬汁能有效为人体补充维生素以及钙、磷、钾、镁等矿物质,可以增强细胞活力及肠胃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消除疲劳。
最佳防晒食物——西红柿
德国和荷兰两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吃西红柿可防晒。如果每天食用40克西红柿酱,被太阳晒伤的风险将减少40%。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番茄红素在起着主要的作用。
大暑,让我们一起“冷减肥”
大暑将至,在这个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里,我们如何才能在清凉的氛围中甩走脂肪?大受明星追捧的“冷减肥”正渐渐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正确的“冷减肥”指的是通过科学的膳食(尽量吃不加热和不加工的食品,比如蔬菜、水果和坚果等),加上在空调控制的恒温房里,“凉快”运动,由此来实现身体内循环,使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从而改善体形,调节生理机能。
原生态零负担
既不剧烈运动还能大大减肥,这听上去简直令人无限向往。中医认为,由于现代饮食中天然食物成分越来越少、人们工作节奏紧张导致运动量越来越少,再加上很多人用违背自然的不健康减肥方法使人的代谢率越减越低。强调冷减肥,并不是提倡大家吃冷的东西,与室温保持一致即可。
其次,冷减肥是一项便于实现的减肥方式——它并不提倡挥汗如雨的激烈运动(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并不适合每个人),只是需要你健康地、原生态地调理饮食和参与慢运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伴随针灸进行减肥,其原理就是通过调理使机体恢复到平衡状态,气息顺畅,水湿得运,自然地就达到了减肥的效果。相较饥饿疗法和运动疗法,冷减肥真正实现了对身体和精神的“零负担”。
勤喝水补体能
传统的养生方法推崇多喝“凉白开”,古人夏季每日清晨饮用一杯新鲜的凉白开,据说有益寿之功——一杯普通的水烧开后,盖上盖子冷却到室温。这种冷开水在其烧开被冷却的过程中,氯气比一般自然水减少了1/2,水的表面张力、密度、黏稠度、导电率等理化特性都发生了改变,很近似生物活性细胞中的水,因此容易透过细胞而具有奇妙的生物活性。
众民俗祛暑湿
大暑节气通常酷热多雨,气压较低,暑气逼人。这时,湿气更容易乘虚而入,如不注意很容易中暑。最好的缓解办法莫过于喝一点淡盐水、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祛暑饮品。另外,新鲜的果蔬汁能有效为人体补充维生素以及钙、磷、钾、镁等矿物质,可以有效增强细胞活力及肠胃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消除疲劳。
据悉,日本人也有大暑节气吃冷的习俗,他们会把煮好的面条放到竹筒中过水冷却,供大家品尝;烧仙草则是台湾著名的小吃,民谚有云:“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这种外观和口味均类似于港澳地区盛行的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求医不如求己 冬病夏治
利用夏季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驱风祛寒,祛除体内痼疾,调整人体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这就是中医们常说的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是指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比如说,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冻疮、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劳损症,慢性结肠炎、肩周炎,颈椎病等均适宜冬病夏治。夏治,说的是趁疾病的发作缓解期进行辩证施治,采用内服和外用的方法,预防冬病的复发,或者减轻发作程度,称之为夏治。中医认为,夏天的阳气旺盛,通过治疗有利于改善体质,增加免疫力,使病情好转,控制冬病发作或减轻冬病发作的程度。
冬病夏治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有内服汤药、中成药、内服药茶、内服药酒,食疗,药膳疗法,敷贴疗法,敷脐疗法,药浴疗法、膏药疗法,药熨疗法,热敷疗法,湿敷疗法,熏蒸疗法、推擦疗法、艾灸疗法,针刺疗法,耳压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体育疗法,每种冬病都有具体的治疗方法,专家在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病的冬病夏治方:
哮喘
可采用内服粉剂和敷贴的方法。
白参、蛤蚧各等份,碾成细粉,早晚各服两克,连服一个夏季,可以补肺益肾、增强免疫力,控制冬季发作或减轻发作。而采用白芥子、细辛等四五种药物,碾成细粉,用姜汁或蜂蜜调和后制成钱币大小的圆饼,贴于背部、肺俞、定喘等穴位上,头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连贴三年,有温阳活血、定喘通络,控制哮喘发作等作用。
胃病
冬病夏治用吴茱萸10克,碾成细粉,加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砂布或胶布固定,12个小时换药一次,可以连用一周,具有温胃散寒、止痛的功效。另外,可以用艾条自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每次15分钟,每日一次,连用两周。
慢性结肠炎
可以在夏季食疗。用苡仁米50克,莲子15克,山药20克,红枣5枚,芡实粉15克,煮成粥或者粳,当点心食用,可以连服一个月,可以健脾、止泻、增强肠道功能的作用。
据了解,冬病夏治这一方法广为人知,由于中药穴位贴敷操作比较简单,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冬病夏治可以任意进行呢?专家说,要想取得好的疗效,冬病夏治的很多方面都需要注意:首先,贴敷时要辨证取穴,要根据病的种类、病情的轻重确定贴敷的穴位,不能单纯地固定几个穴位一贴了之。其次,药物要合理配方、由专业人员炮制、密封保存,以免影响贴敷效果。再次,贴敷时要由专业医师操作,认准穴位贴敷才能有好的疗效。最后,贴敷时还要考虑个体差异因素,吸收能力、耐受性不同,贴敷的时间长短也应有所变化。
敷贴有哪些注意事项?专家提醒读者,敷完药后最好等到6-10个小时以后再洗澡。敷贴期间应戒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专家提醒读者,皮肤溃破过敏、内火较重容易口腔起溃疡的人不适宜参加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敷贴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皮肤起水疱皮肤感染。另外,贴敷后不宜去空调房,遇冷后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冬病夏治连续治疗三个疗程(即三个夏天)效果会比较显著。仅仅依靠一个夏天的治疗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