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武当山的另一张名片
武当山是一座具有“侠客”精神的城市。从武当山人的豪爽便可窥见一斑。在武当山,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游历并住在山上的武术学校。有不少老外来了便不想走,把学习武术当做自己的毕生追求。更有甚者,有的老外学成以后,自己在武当山开起了武馆,教起了外国人。
到武当山旅游,不看当地的武术表演,就如同到了北京不吃烤鸭,到了丽江不泡吧一样会让你遗憾。武当山景区为游客准备了武当功夫的表演,每天都有若干场。 做为武当功夫的发源地,太极拳的创始地,几乎每个武当山都会打一套太极拳。1996年,武当功夫表演团应邀访问新加坡,武当武术第一次走出国门,武当功夫团的表演引起巨大轰动。随后,武当功夫团又前往美国、德国、曰本及港、澳、台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武当武术表演交流,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许多海外弟子前来武当山拜师学艺。武当功夫的名号响彻世界。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一大名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它不仅有其独特的拳种门派,而且理论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在我国武林中,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武当武术是道教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深深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其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是武当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出的光耀结晶。道士修炼学道,追求长寿,往往伴以习武。宋代以前,武当道士中就不乏武林高手。
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武当拳技之大成,创立了武当内家拳,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为武当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武当武术受道教隐秘单传的传统影响,长期隐没不彰。清代至民国,由于社会动荡和道教衰微,许多道人离山还俗,武当武术遂流传于民间。
武当武术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周易》中的某些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套路风格。其理论核心是阴阳消长,八卦演变,五行生克。它以养生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牵动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辨位于寸末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智开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其一招一式都体现了对人心理,生理的调节,包含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是动和静的完美结合,并且有很高的技击价值,千百年来饮誉海内外,被誉为“生命之源泉”。
武当武术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有精湛的科学道理。形意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力达”,太极拳强调“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从心”,八卦掌要求走转圈“化意念足”,这些都体现了道家“包藏至道”以达“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体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内养外练的运动观念。
武当武术包括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武当气功、武当剑等拳法和器械术。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拳种、门派,如内家拳法、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纯阳拳、武当丹派剑术、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还有轻功、硬功、绝技及各种强身健体的气功等。
后经历代宗师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武当武功派生出众多的门派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武当武功也由此走出深山,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内刚,行功走架如浮云流水连绵不绝的独特风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武术的主要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