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导演说武术 武侠精神重于武功
在中国武文化泰山高峰论坛上,著名电影导演何平应邀莅临本次论坛,作为一位有着国际影响的资深电影导演和编剧,何平的作品曾赢得国际国内影坛的多项荣誉,1991年的《双旗镇刀客》更因一改武侠片的传统思维而影响深远。何平也从一个导演的视角对武术文化传播意义进行了剖析。
何平介绍说,上世纪,台湾导演胡金泉、香港导演张彻都非常有名,他们拍了很多武侠片。但是自从李小龙之后,武侠电影改叫武打电影了,这一个字的改变说明了很多问题。而目前,还有哪部电影称得上是武侠片呢?他认为,武打片反映的是一个外部的技巧,而“侠”则是一种精神世界。我们把应该去表现精神世界的电影变成了表现动作的一种过程,从而导致现在很多电影传导的东西有了文化传播上的误区或产生负面影响。在北美、在欧洲,因为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大量武打片的输出及在全世界的畅销,给别人的印象——中国人很爱打架、很爱挑事,而且中国影片里的坏人的武功都很高。这种后果除了市场的需求,还有我们几十年来对于传统国学、武学教育缺失的因素。
何平坚持认为,我们教育人有武侠的精神比教育人有武功更重要,因为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有武侠精神,没有武功也能做出武侠的事情来。一个民族不能缺失精神世界,不能光有功夫。在日本,从小学开始就有两门课,剑道和柔道,一直到大学,每个学生都要上这两门课。小学开始不教耍剑,3年级之前教礼仪,从最幼小的时候就开始学这种东西的精神,而不是技法,因为精神世界是最重要的文化内容。这和我们很多小孩学武术从小就开始学压腿完全不一样,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作为电影导演,何平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武术在外包装并不好看?他说,要推广一个东西,让年轻人欣赏、喜欢上,一定要有方法、要有包装。中国武术的外部形态或视觉形态是什么呢?还是举日本的例子,剑道、柔道只有一款服装,段位以配饰区别。而现代中国武术很多时候并不是武术的服装,对于电影导演来说,很难从服装配饰上让人一目了然认识中国的各门派武术,这其实是种视觉力量的缺失。
作为曾在日本研学多年的导演,何平介绍,在日本的电影史中,基本上没有以动作为主的武侠片、武士片,大多主题都是在讲武士的文化、武士的精神。而中国的动作片、武打片更多的是讲招数、山头、江湖流派。虽然这种不同所带来的后果还有待研究,但我们为什么要让这么多的流派互相厮杀?值得反思。日本电影中表现的武士文化,更多的是要建立武士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让整个民族内心很有力量,这种力量会让每个人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而提升国家的实力。虽然中国国学中的很多东西几乎在“武”里面都能找到,都有概括,但我们还需要更好地去传播。